地址:安徽省阜陽市界首市東城復興路進出口企業培育基地a3樓1樓
電話:0558-4820099
郵編:236500
農產品丨顧集鎮:生姜基地里的蓬勃生“金”
來源:未知點擊:175時間:2022-09-13 14:36
在顧集鎮劉湖村生姜種植基地里,一株株姜苗長勢喜人,務工人員在田間忙碌著搭建遮陽網、澆水。
“生姜為耐陰植物,現在正處在夏季高溫時節,自然光照很強,所以需進行適當遮陰?,F在要趕快搭好遮陽網,防止溫度過高出現烤苗現象。”正在地里忙作的劉湖生姜基地負責人楊丙前說。
“生姜,其實主要是田間管理比較麻煩,尤其對水肥要求比較高——整個生長期內需要持續保持泥土濕度,隔幾天就需要澆一次水,肥料比莊稼花費也高出很多,但附加值也高,經濟效益好。”楊丙前說。
劉湖村的年輕人大多從事在外務工相關工作,如建筑隊、機床加工等,并發家致富。目前,全村有土地1000余畝,主要為莊稼種植。“村子的土地不能丟,老年人也得有事干。”楊丙前打起了生姜種植的算盤。
不斷考察、不斷借鑒,楊丙前從外地引進了生姜種植。由于不知道收成好壞,村民們不敢“試水”。楊丙前示范引領,甘當“第一個吃螃蟹者”,“如果我種植生姜能掙錢,大家伙肯定就會跟著種。”
買姜母、保溫箱里育姜苗、平整土地、播種、覆膜、鉆孔通風、澆地、施肥……“清明前后種,霜降前收,一年收一季,不過好在它收益高。”楊丙前說,“現在不僅本村村民有種植生姜的意愿了,周邊的大程村、小良村等也有人前來咨詢,打算明年跟著種呢。”
和楊丙前一樣有著生姜種植勁頭的楊丙學憑著對家鄉一片熱土,對鄉親們的熱愛,實現了從10年前的快遞員到現在的種植能手的轉變。他最開始種植的時候,沒有技術,流轉了15畝地發展生姜種植,每天都要到田間地頭反復地去檢查,看生姜的長勢情況,還用本子記錄下來,生怕這次投入竹籃打水一場空。憑借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沖勁,在楊丙學的精心培育下,他所種植的15畝生姜種迎來豐收,給他帶來了第一桶“金”。后來憑借自己愛鉆研,愛學習的勁頭,學習了大蔥種植技術。楊丙學依靠種植大蔥、生姜快速致富,年均收益達200萬元。這讓周邊群眾看到發展露地蔬菜的希望。他們開始紛紛加入種植的隊伍。楊丙學則耐心傳授種植技術,大家一起種植、合作銷售、共同致富。
現階段,楊丙學發展生姜種植70畝,帶動群眾種植面積達1000畝,畝產14000斤;發展大蔥種植80畝,帶動群眾種植面積達400畝,畝產16000斤,帶動村民務工70余人,其中脫貧群眾10余人,實現群眾每年增收1萬元左右。
為進一步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劉湖村通過考察,選定生姜種植作為“一村一品”項目,成立了種植合作社,種植過程中,該村采取聯耕聯種、全權托管的方式,由合作社統一選購姜種、統一采購和使用農資、統一采收產品、統一包裝、統一銷售。據負責人介紹,生姜畝產可達萬斤左右,純利潤可達萬余元。
劉湖村書記楊敏介紹,生姜種植在給種植戶帶來可觀經濟效益的同時,還為近百名群眾提供了就業崗位,每人每天務工費60—100元,進一步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
近年來,顧集鎮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固優勢、強弱項、補短板,因地制宜、連方成片發展生姜、大蔥、甜瓜等特色農業,做大做優綠色農業、品牌農業規模,大力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以農產品價值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生姜為耐陰植物,現在正處在夏季高溫時節,自然光照很強,所以需進行適當遮陰?,F在要趕快搭好遮陽網,防止溫度過高出現烤苗現象。”正在地里忙作的劉湖生姜基地負責人楊丙前說。
“生姜,其實主要是田間管理比較麻煩,尤其對水肥要求比較高——整個生長期內需要持續保持泥土濕度,隔幾天就需要澆一次水,肥料比莊稼花費也高出很多,但附加值也高,經濟效益好。”楊丙前說。
劉湖村的年輕人大多從事在外務工相關工作,如建筑隊、機床加工等,并發家致富。目前,全村有土地1000余畝,主要為莊稼種植。“村子的土地不能丟,老年人也得有事干。”楊丙前打起了生姜種植的算盤。
不斷考察、不斷借鑒,楊丙前從外地引進了生姜種植。由于不知道收成好壞,村民們不敢“試水”。楊丙前示范引領,甘當“第一個吃螃蟹者”,“如果我種植生姜能掙錢,大家伙肯定就會跟著種。”
買姜母、保溫箱里育姜苗、平整土地、播種、覆膜、鉆孔通風、澆地、施肥……“清明前后種,霜降前收,一年收一季,不過好在它收益高。”楊丙前說,“現在不僅本村村民有種植生姜的意愿了,周邊的大程村、小良村等也有人前來咨詢,打算明年跟著種呢。”
和楊丙前一樣有著生姜種植勁頭的楊丙學憑著對家鄉一片熱土,對鄉親們的熱愛,實現了從10年前的快遞員到現在的種植能手的轉變。他最開始種植的時候,沒有技術,流轉了15畝地發展生姜種植,每天都要到田間地頭反復地去檢查,看生姜的長勢情況,還用本子記錄下來,生怕這次投入竹籃打水一場空。憑借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沖勁,在楊丙學的精心培育下,他所種植的15畝生姜種迎來豐收,給他帶來了第一桶“金”。后來憑借自己愛鉆研,愛學習的勁頭,學習了大蔥種植技術。楊丙學依靠種植大蔥、生姜快速致富,年均收益達200萬元。這讓周邊群眾看到發展露地蔬菜的希望。他們開始紛紛加入種植的隊伍。楊丙學則耐心傳授種植技術,大家一起種植、合作銷售、共同致富。
現階段,楊丙學發展生姜種植70畝,帶動群眾種植面積達1000畝,畝產14000斤;發展大蔥種植80畝,帶動群眾種植面積達400畝,畝產16000斤,帶動村民務工70余人,其中脫貧群眾10余人,實現群眾每年增收1萬元左右。
為進一步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劉湖村通過考察,選定生姜種植作為“一村一品”項目,成立了種植合作社,種植過程中,該村采取聯耕聯種、全權托管的方式,由合作社統一選購姜種、統一采購和使用農資、統一采收產品、統一包裝、統一銷售。據負責人介紹,生姜畝產可達萬斤左右,純利潤可達萬余元。
劉湖村書記楊敏介紹,生姜種植在給種植戶帶來可觀經濟效益的同時,還為近百名群眾提供了就業崗位,每人每天務工費60—100元,進一步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
近年來,顧集鎮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固優勢、強弱項、補短板,因地制宜、連方成片發展生姜、大蔥、甜瓜等特色農業,做大做優綠色農業、品牌農業規模,大力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以農產品價值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