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改革賦能制造業提質轉型增效
“十四五”期間,界首市將一方面圍繞政策引導,種下能育出高產田的好項目,優化布局節能環保支柱性產業及“四新一大”高含金量戰略性新興產業;另一方面,學習借鑒發達地區的先進做法,節約集約土地使用。2020年,安徽阜陽界首高新區通過試水全新的供地模式“標準地”改革,盤活存量土地300多畝,溢出更多產業發展空間。以阜陽界首高新區光武科技園為例,其園區企業約 60% 的企業用地評定為低效,有近30家企業總收入在 1000 萬元以下,多數為再生塑料初加工企業。
隨著“標準地”改革推進,近年來,界首市大力鼓勵企業實施“零增地”技術改造、轉型升級,使用多層廠房、下沉式廠房,不斷提高企業的畝均投資強度、畝均銷售收入、畝均稅收等指標,通過一整套工作體系的運轉倒逼企業提質增效,積極探索如何更好地執行這種導向,走上一條畝均效益的新路子。在位于安徽阜陽界首高新區西城科技園的安徽鳳杰金屬資源有限公司,生產線上一片忙碌,去年技改完成以后,產值規模大幅度提升,雖然這家企業只占地55.7畝土地,其2021年產值達24.9億元,實現畝均產值4470.4萬元,扣除各級稅收返還獎補,實際畝均稅收已經超過60萬元。
畝均效益是界首市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發展的現實選擇。長期以來,在開展企業評比、制訂獎勵政策時,往往將企業產值、銷售額與上繳稅收作為衡量指標,卻忽視了企業占用資源的多少,只算其經濟總量的“貢獻帳”,未算工業用地畝均的“產出帳”,結果,土地利用率與產出率嚴重分離,一些畝均產出并不高的企業由于占用土地資源多,總產出和稅收相對較高,一直得到了較大扶持,而一些畝均產出高的企業由于總量相對較小,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這已影響到土地等要素的集約利用,影響到企業的公平競爭,也影響到企業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
思路決定出路,站在高質量發展新的起點,界首市將以“畝均論英雄”改革作為新時期的發展邏輯,全面吹響向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軍的“沖鋒號”,也將成為經濟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由此“騰籠換鳥”,培育更多“俊鳥”,進入更高質量發展的全新軌道。
-
上一篇:界首市政協:匯聚“政”能量 “協”力助防疫 下一篇:界首市工會第十二次代表大會開幕